第2年

零.回首

数数51篇博客,又一年过去了。

学习收获

  • 函数式编程:Haskell x13

  • React:React x11

  • NodeJS:Node x2 Electron x2 定制IDE x4

  • 规范:CSS x6 ES Module x1 W3C规范流程 x1 HTTP缓存 x1 macrotask与microtask x1

  • 新概念:PWA x1 WebAssembly x1 Web Components x1

  • 工具:Webpack x1 rollup x1 lerna x1 Docker x1

  • 解决方案:JS内存泄漏 x1 微信公众号 x1

函数式编程的好奇心长成大树了,React全家桶差不多都扒开看过了,2年前储备的Node知识正式用上了,断断续续干了9个月的CSS勘误终于完成了,当时的新概念近来也很少再听到了……关注点相对集中,在有意识地进行体系化学习。

目标完成度

  • CSS规范又过了一遍,知识体系仍没有形成

  • 算法教材复习过了,有所得有所惑

  • 函数式编程的变态欲望终于满足了

  • 产品、运营、交互,视觉传达、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似乎都没再看

  • 又读了很多源码,但缺少更高层次的抽象思考

  • 新技术关注太少,FEX周刊已经攒了差不多半年了

  • 日语ROI太低,搁浅了

  • 夹克计划提前1年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不悖初衷

  • icebrick进度30%,搁浅了

  • 女朋友计划,嗯,提前6年完成了

  • 演讲能力提升计划初步完成

大目标完成度勉强达标,icebrick搁浅比较可惜,终于开始接受不同的自己,不再顽固不化了。

成长经历

8月的掏空接力,10月的漫长煎熬,1月的怦然相遇,3月的不安围城,4月的意外超预期……起伏的生活比预想的精彩许多,也沉重得多。

40年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跑。

前辈如是说,一时一势的得失在40年全览下都是卑微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一.感悟

第2年的5个故事围绕3本书展开:《影响力》、《沉默的大多数》和《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爱一个人

是的,我有女朋友了,她叫梦歌。

这一次,不再怯懦。勇敢地说出”你好”,张开双臂去拥抱。

爱是需要表达的,与有价值的思想一样,不传播出去就毫无意义。正如电影里的情节: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臆想式的交流,看似一种更高境界的表达,实际上就是欠缺表达,所以到最后仅存的一点亲情也消失殆尽了。

与思想不同的是,爱需要经营,要持续注入活力,不像思想的涟漪一样会随时间愈加深远。但生活又给不了爱所需的浪漫,所以看似不经意的浪漫,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是的,这看起来像是一种欺骗。可是,爱怎么能欺骗呢?

先考虑另一个问题,理想的她是什么样的?

答案是另一个更好的自己。她具备自己渴望拥有的一切优点,却没有自己身上的大多数缺点。没错,我们能够容忍别人存在缺点,因为深知自己并不完美。

把不完美的自己毫无掩饰地暴露在她面前,并一条一条展示这累累缺点:固执、敏感、无趣、懒散……仍以自我的方式去爱一个人,只会迫使对方逃离:

真诚相待,就会失去朋友。

所以,爱一个人,就每天都把更好的自己呈现给她,而不是坚守那一成不变的所谓“真诚”。

演讲的力量

那你们“听话的IDE”这方面不太好用啊。

7月3日再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着实有些惊奇。

4月13日的一次演讲中,推出了这个精心设计过的一句话标题,像那个空气净化器广告一样:

10分钟净化全屋空气。

第一次尝试应用这半年来学到的演讲技巧,效果却出奇地好。仅一页幻灯片的时间,就把这句话塞进了听众的脑袋,并且印象如此深刻。

这半年里,从《乔布斯的魔力演讲》到《像TED一样演讲》,再到《演讲的力量:如何让公众表达变成影响力》,才逐渐认识到演讲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实际上,把演讲当做一种技术甚至艺术来专门学习,丝毫不为过:

怎么说?

演讲技巧有所提升。

TED片头水滴激起的圈圈波纹,指的正是其传播思想的美好愿景:通过演讲让不同领域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更多的价值。如果好的思想没能精彩地表达出来,就无法触达他人引发共鸣,也就无法产生其应有的价值,最后只能是:

打臭了一把好牌。

我的那些棱角呢?

游戏规则都一样,那些我始终不愿接受的虚伪东西,早晚要去迎合。

想要保留一些棱角,但游戏规则不允许。似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假装接受。

而我,宁愿选择后者,做一个佐井一样的人。通过看书来学习如何成为自己不喜欢的那类人,至少表面上看起来要像,这是为了生存。一位老哥质疑过这个观点,认为:

喜欢不喜欢感觉只是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另一种说法吧。

这与另一个场景何其相似:

因为答不上来,就质疑人家的问题不好。

从客观的角度看,这两种质疑都是合理且尖锐的。前者因为不擅长,故假借“不喜欢”来掩盖事实;后者因为不会做,就以题目太偏为由逃避。是的,似乎无可辩驳。但反过来看,无论能否答得上来,对其问题的质疑都将存在;无论擅长与否,喜欢和不喜欢也是无法立即改变的事实,记得小时候喜欢叙事,但偏偏写景的作文大受赞赏,而我并不喜欢堆砌辞藻。

真正不喜欢的那些事情是内心所抗拒的,比如为了生存学着去说一些违心的话,《沉默的大多数》中称之为“话语捐”:

连一些伟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的话”,这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因为有征话语捐的事,不管我们讲过什么,都可以不必自责:话是上面让说的嘛。

同样,为了生存去学着做一些违心的事也是合理的。生活在那个时代,作者王小波似乎谙熟此道:

顺便说一句,我老师学问很大,但很天真;我学问很小,但老奸巨猾。

如同《我们仨》里,出身“危险”的钱媛却凭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智慧,在十年的动荡中完好地生存下来了一样。

所以,事实上,我的那些棱角都还在,并且可能永远存在,但将不会再显露出来。

从坏人的角度看

说起来,是从《暗时间》认识了刘未鹏,进而了解到社会行为学,才发现了《影响力》这本书。

前后读过2遍,两次视角完全不同,第一次着眼于“如何才能不被影响力武器所影响?”(好人的角度),第二次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影响力武器?”(坏人的角度)。

二者的差别在于,是想做一只聪明的羊,还是一只知识武装的狼。羊用这些知识识别陷阱,减少损失,狼拿来捕猎,获取利益。正如《暴裂无声》中的场景:

吃素可不是个好习惯,羊,它也吃素。

从坏人的角度看,才会尝试去运用这些知识,发挥其原本价值,而不只是拥有识别知识产物的能力。

降维打击

这个词来自《三体》,是说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令对方已知的自然规律失效,根基没了,之上的所有东西都将轰然倒塌。

从高维向低维发起攻击(姑且称之为高维打击),对方将毫无招架之力,歌者一片二向箔丢过去,整个太阳系就变成了一幅画……

事实上,知识层面也存在高维打击,同样威力巨大。比如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其部分目录:

前言
  二十载光辉岁月
  纷扰之虹
工具化
  工具化的意义
  工具化的不足:抽象漏洞定理
  函数式思维:抽象与直观
前后端分离与全栈:技术与人
工程化
  何谓工程化
  回归现实的前端开发计划
  声明式编程与数据流驱动:有得有失
  渐进的前端架构
  线上质量保障:前端之难,不在前端
延伸阅读
后记

渗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历史则是权威的论据(所谓引经据典)。读者承受着来自权威(影响力武器之一)的压力,作者就像是倚靠在历史长河边上的金字塔上向着受众宣讲,还没开口,似乎就已经令人深深信服。

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权威压力来自哪里?

《沉默的大多数》中有段话: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

通晓历史能让人拥有从过去到现在的阅历,从知识的厚度来讲,就像是立足于高山之上,发起一场信息不对等的对话(高维打击),自然是“坛高者胜”。

第一次经历知识降维打击是在一场面试中,对方以Google Polymer的历史,轻松粉碎了我所构筑的理论根基,让建立在之上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面向基础理论的知识降维打击,同样能够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结束一切。

另一次是在谈到对React的看法时,对方以平地起高楼的方式回应“都只是工具”。就像是在脚下画了一个黄圈,传送到了另一个时空向着这里喊话,让一个具体的问题升维到了抽象层面,成功摆脱劣势回到优势区:

                 别人不知道
                     ^
                     |
           优势区     |     盲区
                     |
你知道 ---------------|---------------> 你不知道
                     |
           公知区     |     劣势区
                     |
                  别人知道

之所以抽象的知识更具优势,是因为其维度更高,比如“技术只是工具”之类的话,放在任何具体技术上都是有道理的。占据抽象的制高点后,整场战争都将被升维到这种抽象层面,一切低于当前最高抽象程度的论述都将失去意义,接下来将上演的就是一场太阳系惨剧般的屠杀。

有点升维打击的意思,因为在同维度空间不占优势,于是想办法把战场提升到更高维度的空间,以实施高维打击。

因此,就知识储备而言,抽象的通用理论也是极其重要的,其一拥有更高维度的抽象知识就能够左右任何一场对话,其二可以用来应对高维打击。

我所追寻的

内心渴望的到底是什么?

自由环境?职业发展?技术?

那,技术是什么?8年之后,我又将处于怎样的围城?

一直以来,更相信脚,相信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就终能到达那个等待着我的地方。因此从不仰望天空,也不做梦。

就梦想而言,我希望能像那些有思想的前辈一样,把思想注入技术,通过技术来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这需要经历极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并在灵光乍现的时候,抓住那个激动人心的点子,最后要像寻找生门一样独自面对一场思想的战争:

天下世界,最苦恼的人是胡乔木。因为他想问题总是从第一度想起,直想到一百八十度,往往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自相矛盾,苦恼不堪。

不停地走下去,似乎总会离梦想越来越近。因为积累的知识越多,已知的集合越大,面对未知时也越容易从已知集合做映射去推及。事实上,学习Haskell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纯”的已知集合。从足够长的时间线来看,学过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比如之前猛然发现:

CSS animation的定义方式和Flash非常相似,比如Flash中的关键帧、空白关键帧、普通帧。

学习Flash与CSS动画之间,时隔4年,知识之间的奇妙关联总会在某个时间点显现出来。所以即便是弯路,也是曲折向前的。然而,这样的成长方式并不理智,因为每一步的选择既不是局部最优,也不是全局最优,更像是蚯蚓走迷宫一样的尝试。是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以这种方式探索这条未知的路,忽略了所有善意的提醒,在深夜里狼狈而固执地前行。

前辈说,只有放下自尊与虚荣,才听得到内心的渴望。正如:

我看见我正在寻找不快乐,我全身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放下对它的需要。

二.目标

第3年

  • 前端技术生态

  • 理想的框架

  • 算法

  • 演讲艺术

  • 升维思考

遇见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界环境只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是的,我那累累缺点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借口。

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体现在双方能够以融洽的方式交换信息,并达成一致。

然而,最直接的传达方式通常并不是最有效的。与演讲一样,需要建立情感连接,充分感知对方的处境,先让“你”变成“我们”。但很多时候,阻碍沟通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双方的情绪碰撞:

沟通,是一场情绪游戏。

好在情绪是能够被引导的,就像游戏里的“控场”。所以,带着积极的情绪出发,并引导对方产生积极情绪,进而理智沟通。

心怀空杯

总站在圈内就永远看不到边缘的未知,就像一只装满水的杯子。

正如侯老师所说的“清零”,每次走出舒适区时,都潜心去做一块干透的海绵再次从零开始,这是一种与历史成就告别的勇气。

驻足在熟悉的区域,总以推及的方式去看待新东西,就不可能看见完全不同的那部分:

为什么去读underscore?

听说有助于学习函数式编程(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但离FP还差的很远)

思变

肯干 -> 担当 -> 突破

前辈想说的是,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去面对,早晚要出局。

适者生存,只有不断重新定位,自我突破才能应对变化。

三.计划

自此,做一个优雅的人。

主线

  • 前端技术生态

  • 理想的框架

  • 算法

支线

  • 演讲艺术

  • 设计审美

日常

  • 升维思考

  • 英语

第2年》上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