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年

零.回首

转眼快到互不相欠的年陈了,我才意识到双方是如何偿还的:

5年青春 <-> 资源与机会

学习收获

51篇博客中:

  • TypeScript:TS特性 x19 d.ts x1

  • VS Code:VSCode插件 x3

  • React:React新特性 x9 Taro x1

  • 规范:ESn x3 Generator与Async function x1

  • 后端相关:Query Builder x1 Token登录 x1 BFF x1

  • Node.js:10年Node.js历史 x1

  • 编译原理:理论 x1 实现 x1

  • 函数式编程:Haskell x1 副作用处理方式 x1

  • 工具:Git Submodule x1 Babel x1 Lottie x1

  • 小玩具:emoji utils x1

  • CSS:CSS Feature Query x1 Flexbox计算规则 x1

上了TypeScript大船,并砸了半年时间进去,摸索出了VS Code的一些小秘密,React新特性勉强还跟得上,后端常识性空白在逐点填补,ES规范一口气补了3年,函数式编程告一段落,工具玩具CSS等几乎都告别了Web环境……技术知识积累不少,转换形成的技术能力和价值输出却不多,知识边界在向后、向下延伸。

目标完成度

  • 前端技术生态专注在React体系,以及延伸出来的Taro等跨端方案

  • 理想的框架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也缺少实践场景

  • 算法上钻过一些小点,但同样囿于缺乏实际场景,没有持续下去

  • 演讲技巧方面没什么进步,习惯被打破之后搁浅至今

  • 设计审美方面没有继续深入,还停留在之前对齐、对比的常识阶段

  • 思考上有一些感悟,但还不成体系,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

  • 英语不进反退,熟识的单词日渐记忆模糊

主线只在React体系上有一些行动,框架、算法以及演讲、设计、英语都没怎么提升,整体完成度很低。实际行动偏离了计划,一方面毅力不如从前,另外计划可能也不是那么合适。

成长经历

一年50条心情记录中:

  • 缺少规划:时间与效率 x11 目标导向 x3

  • 开始思考:思考与反思 x4 主动和改变 x4

  • 自制力下降,一些习惯逐渐被打破:慢节奏和坚持 x8 自制 x4

  • 有所得:感触 x12 经验 x2

时间管理和效率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思考力正在有意识地强化,经验感悟逐渐多了起来,但自制力明显下降。

10月开始为期半年的匠心专注,是这3年以来唯一大片连续的时间投入,在持续的资源支持下,将一些点做到了极致,期间也与VS Code、TypeScript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感悟

系统化思考

多从系统化角度思考技术,加强体系化建设能力。

从拿到这个评语的那天起,就在时不时地思索系统化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才算是系统化的?

1.5年后理解到“系统化”的近义词是“链路”和“闭环”,即“从链路的角度思考”,进而提炼得到“闭环思考”。似乎越来越接近了,但总感觉还有一些距离,触摸着不那么真切。

最近才意识到最贴切的解释其实是“故事(化)”:

系统化思考,就是将故事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

有背景,有中心,有主线,有脉络。将一件事放到一个大背景下,明确其中心意义,延伸出主线,再把相关联的事情和角色都加进来形成脉络,就有了系统,对应这样一个叶子模型:

leaf model

leaf model

所以,系统化思考是一种从全局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将问题与主线及大背景联系起来,就是所谓的链路,环状的则是闭环。

模型

数学领域里,模型的近义词是公式,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实际问题,进而通过求解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建模的思路实际上适用于所有问题,比如飞哥所说的:

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了,用平台的模型去衡量需求,不要什么功能都往进加。

每个产品都有其模型属性,决定了产品适合做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类似的,每个方案都有对应的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

  1. 把问题往模型上挂靠

  2. 运行模型求解

如何挂靠是关键,在面临一些应该由模型解决,但依靠目前的模型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时,有两种选择:要么反向丰富改进模型,要么提供一种不那么直接的方式通过现有模型来解决。所以,在很多时候,为了模型的健康发展,应该甚至必须选择后者。

听与说

与听相比,我们总是更渴望说,因为天性渴望表达,渴望赢得认同,渴望被倾听,渴望被尊重:

人生来就能发声,以响亮的哭声向宇宙高喊出“Hello World”,迸发新生的力量高呼“我在这儿,我就是我”。

但听往往要比说更有力量,同时,倾听也比倾诉更难。最早从《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处在压力之下的女人,并不急于解决她的问题。她先要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唤起他人的理解和共鸣。只有这样,她才能感觉宽慰和舒适。

不听,只一味地说,毫无意义:

男人看见女人情绪不好,就忙不迭地戴上“修理大王”的帽子,指出女人存在的问题,为她提供解决办法。这却使女人感觉更糟!

如果把人看作管道,那么听是输入方式,说是输出方式,听完加工过再说出来就是理解,两个管道连接起来就是共鸣。

我为什么写博客

刚认识那会儿,每周非得等到把博客写完了才出去。

现在已经认识一年了,所以,变成了:

就看着你写了两天的博客。

那么,为什么要写博客?为什么每周都写?

形式上,写下来多半是因为记不住,另外一些属于没必要记,随用随查的。因此,博客大多是面向自己的,以梳理知识总结经验为主,没有前瞻性的预言,也鲜有贯穿历史的洞见。

至于每周写一篇,是因为自那时起,时间就被迫以周为单位高速运转着,版本号一位一位地不断变大,日历也一行一行地迅速变灰……博客与周报类似,算是一种周期性的反思与沉淀。而一周是个还算恰当的期限,足够产出一些进度,得到一些经验。

周复一周,像是操场上延伸向前的轨迹,一旦停歇喘息,就可能到此为止。所以,周期也是一种约束,是在最难坚持的时候,也不愿意打破的习惯。

另一方面,写博客其实是创造的过程,绝不是整理资料,而是一种内化和提炼。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灵魂所在,像是知识的索引,比如:

这些加持让 Class 成为了具备完整组件特性的唯一选项,尽管Class 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无可替代。——《函数式组件的崛起》

Query Builder 将 Query 的创建与序列化分离开了。——《Raw SQL,Query Builder与ORM》

真正有内在关联的代码被生命周期拆开了,而完全不相干的代码最终却凑到了一个方法里。——《React Hooks简介》

更有意思的是,Render Props 与 HOC 甚至能够相互转换。——《React组件间逻辑复用》

而没有灵魂的文章,则是互联网记忆中的垃圾。

一条腿走10年

一条腿走了10年还真不容易,是时候把另外一条腿慢慢长起来了。

前辈在纯技术路线上走了10年后,似乎看到了这个方向的局限与尽头:

在一线工作快10年的这个节点,我发现纯专业技术这条路能够给团队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小。

直来直往的技术路线越走越“窄”,不是因为值得钻研的技术都通晓了,而是继续强化单兵能力很难对团队,对企业产生明显的贡献了。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个人技术对企业的价值输出已经趋于最大化了,单靠技术实力的提升很难再有价值上的突破,不得不从技术带头人的角色走出来,考虑或人或事的转型。

如果任由我固执地走完10年踪迹,技术上的成就或许不及前辈,人或事上的能力也不见得会有多么出色。前辈已经伫立在远方一眼望到了尽头,而我正在同样的征程上踌躇前行,所幸已经透过远方的背影预见到了未来。

那么,适合我的路线是什么,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时候勇敢尝试了。

二.目标

第4年

  • 向后:不转后端,而是从前端向后延伸

  • 向下:不钻算法,而是Node.js C++扩展

  • 表达:先听后说

  • 思考:强化系统化思考能力

  • 汲取:公司提供了太多的资源,可惜直到这个时候才发觉

遇见更好的自己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不只错误,正确也是可学习的。

经营影响力

后来,我明白了对外输出就是输出影响力,它除了可以带来一定的收入,还可以带来大量的人脉——因为这么做的人太少了;而喜欢输出的人,还是寻找相似的人。即马太效应,随着输出越来越多,影响力就越来越大。

在积累、分享技术知识的同时,顺便输出个人影响力。本应该更早开始做这件事,但现在也不算太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管理时间

计划和时间管理很重要,因为:

低效率会消磨热情。

毅力和坚持虽然是前提条件,但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成果激励也很关键。就像匀速跑与变速跑,平直的匀速会累积苦痛煎熬,而节奏明快的变速能让整个过程张弛有度:

4步一呼吸,6步一呼吸,最后发现自由呼吸法最轻松。

从知识到价值

宏观上,技术要连接商业才能产生价值。具象到知识与业务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举重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双臂分别代表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两个杠铃片是技术能力和业务价值。

也就是说,知识决定肌肉强度,而业务价值才是举重成绩。更重要的是,强的肌肉与重的杠铃片不是关键,只有双臂力量协调,两侧重量均衡才能完成漂亮的举重动作而不至于摔倒。

三.计划

此时此刻,立即改变。

主线

  • 向后

  • 影响力

  • 思考力

支线

  • 演讲艺术

  • 向下

日常

  • 表达

  • 汲取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code